









南豐紗廠 / 香港
Further images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1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2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3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4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5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6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7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8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9
)
-
(View a larger image of thumbnail 10
)
1954年5月27日,陳廷驊建立了南豐紡織,並且在荃灣白田壩街興建了六座工廠。
「南豐紗廠的初衷是為了建立創作的空間,而非只是為了賣物。」
有「棉紗大王」之譽的陳廷驊在1923年出生於寧波,12歲時跟隨一位絲綢商人當學徒,1949年留下寧波及上海的紡織事業來到香港,南豐紡織亦發展成本港當時最具規模的生產商之一。1970年,香港超過一成人口從事紡織業,1987年高峰期更有33座紗廠。時移世易,很多紗廠在八、九十年代相繼重建或倒閉。南豐紡織一、二及三廠亦於九十年代停業,但四、五及六廠則繼續運作至南豐紡織在2008年停止營運,繼而改裝為貨倉。
寫進史書的一頁
南豐集團在1965年將業務拓展至地產界,主要業務為發展地產項目,購置開發住宅樓宇、商業大廈及土地。集團首個私人住宅項目位於鰂魚涌,於1978年落成。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集團便投資在中國的地產市場上,項目遍佈北京、上海、廣州、英國、美國、德國、日本、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澳門。
南豐紗廠活化項目體現了南豐集團如何重新定義香港的發展-建基過去 編織未來
2010年,當時香港政府新班子推出政策讓超過15年樓齡的工廈更容易、更便宜地轉型為商廈,陳廷驊次女、現任南豐集團榮譽董事長陳慧慧與她女兒、南豐董事總經理張添琳開始討論活化地標的項目,慶祝集團的輝煌業績的同時,向未來應用創意及創新邁向一大步。
重建項目將集團旗下的前紗廠轉型活化為集創新、文化及學習體驗於一身的地標
南豐集團在2014年慶祝六十週年之際,宣布活化南豐紗廠四、五及六廠,將其25,000平方米的空間打造成時裝文化的創意教育地標,以及為年輕設計專才而設的培育機構。六廠基金會從此成立,修葺廠房的工作隨即開始,希望保留香港的紡織業文化之餘,舉辦展覽,促進創意發展。出乎意料的是,重建項目還集合了工廠五十至八十年代的退休工人。
「我們並沒有嘗試改變工廠的外牆。抹掉過去很簡單,但我們希望給它賦予更深的意義。」
在張添琳女士及南豐發展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兼周德年建築師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莊德(Ray Zee)的領導下,昔日的紗廠成功改建成單一、富現代感的建築群,設計連貫鋼鐵和玻璃材質,展現本地設計、時裝、紡織品及藝術。整個計劃形成一個財務上自給自足的社會生態系統,每個年齡層的人都能參與其中。新設計保留了建築物原貌,包括原有的廠房鐵閘、大部分外牆及結構、以至樓梯都完整保留。舊建築內一些殘物如太平桶及實心木門則經升級改造後納入設計當中。南豐紗廠大大節省人工照明的設計,獲頒「LEED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金級認證」。天窗、幕牆及寬敞的中庭為建築帶來日光,玻璃橋、露台及天台公園交織新舊,連結着過去、現在及未來。項目旨在鼓勵應用創意和創造力,填補香港政府主導的設計教育中、不能滿足時裝設計課程及工作坊上需求這個空缺。
南豐紗廠的三大支柱分別為:
南豐作坊 - techstyle創業家及合作夥伴的培育基地及跳板
南豐店堂 - 體驗式零售地標,展現香港不斷衍變的特色,讓消費者學習回收、升級再造(upcycling)及可持續性的概念。
紡織文化藝術館 (CHAT 六廠) - 非牟利藝術文化機構,探索紡織藝術及techstyle創新。
南豐作坊致力推進香港成為全球最適合開創品牌或新經緯事業的培育基地,已在紡織、時裝及零售界推動變革。其投資基金以十萬至二百萬美元,從種子階段至B輪投資支持有潛質的國際techstyle初創企業。作坊亦籌辦一系列有關改善業務、實用營運指導及市場策略的培訓計劃,同時提供三層靈活使用的辦公地帶,劃出租金相宜的工作室予年輕的設計專才使用,促進初創企業、品牌、零售商、生產商以及學術研究機構的創業輔導計劃之間的協作。
專業實驗室南豐作坊Lab,提供世界級的製作器材及設備,鼓勵共同研發產品及製作原型,亦會印刷資料豐富的刊物及推廣社會服務精神。
在南豐店堂可以找到設計及科技產品、傢俬、鐘錶、皮革用品、啤酒廠、咖啡室、烘焙店及其他食店,亦不時有限時商店。自然光從天窗透進高天花的中庭,將這裏搖身一變成大型時裝走秀場地,而南豐紗廠的自家品牌Techstyle X專門推出最新技術產品。場地亦供大大小小社群活動使用,從大型研討會及展覽至小型座談會及工作坊都能在此舉辦。
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六廠基金會為全港首間同類型的藝術中心,重現香港紡織業的歷史遺物,舉辦學習計劃、工作坊及講座模塑行業的未來。保育項目多元化,包括展覽及講座,將當代藝術、設計、科學、歴史意義、社群與工藝共冶一爐,啟發學習與思考。CHAT六廠之創始捐助機構為陳廷驊基金會,並由南豐集團作為主要捐助機構。
紗廠公園是個多用途的天台花園 。
現屆培育公司包括:按需生產以減少全球碳排放量的牛仔褲公司;研發掃描人體尺寸、布料、配件、紙樣及成衣的時裝科技公司;以優質布料製作簡單、百搭的衣服品牌;連繫成衣業內專業人士的知識平台;透過AI圖片辨識技術搜索購買時尚單品的應用程式;佩戴在手指上的無線設備;推廣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媒體平台-將陸陸續續有其他創新初企加入它們的行列。